法國麵包之所以這麼好吃是要從他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說起。遠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之所以發生,可許多層面了解,如: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及當初法國出兵協助美國進行獨立戰爭,由於當初的社會分為三個階層:教士、貴族及平民,加上專權統治的影響之下,人民已經開始躁動、反抗,而在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。
引發革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地主(貴族)擁有多數土地,且掌握麵包的原物料-小麥,製造麵包的麵粉庫存量有嚴重短缺的問題,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是高到一般平民無法承受。隨著法國大革命後1793年,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被斬頭及君王制度的瓦解,法國開始人人平等有麵包吃,但法國大飢荒一直持續到1796年才結束。雖然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經歷了如此嚴重的大飢荒,麵包的製造技術卻在此時有了大轉機!隨著發酵技術的精進,加上第一座機械和麵槽的發明及烤窯的改善,醞釀了法國麵包的工業大革命。
因此,麵包對於法國人來說是有一定的重要性,與如此尊重的看待,麵包也一度成為法國人的主食,許多法國人喜歡在吃完主菜最後,用法國麵包(開胃麵包)來沾餐盤上的醬汁食用。
有人說過,挑選及品嘗好吃的麵包,必要運用人類的五個感官les cinq sens:
- 視覺la vue(麵包外皮是否呈現漂亮的金黃色)、
- 聽覺l'ouie(輕敲麵包底部是否有清脆的鼓聲)、
- 嗅覺l'odorat(是否有合你心意的麵包香-尤其在麵包剛出爐時!)、
- 觸覺le toucher(用手剝開麵包時,是否感受到愉悅的酥脆感)及
- 味覺le gout(是否有麵包香及淡淡的鹹味)。
參考資料:
法國大革命的起因
麵包的尊嚴